陈文楷虽然是个商人,但是他并不止步于商人,他挣来的“钜万”财富并不是为个人而谋,而是替天行道,扶贫济困,修桥补路。更为可贵的,他所行之善,不是一时之善,而是终其一生都在行善。陈文楷被世人称为“善人”。
陈文楷,字星周,抚州金溪县荷岭村(今崇麓乡)人。生性敦厚,客居四川三巴一带(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)。由四川到贵州,开场炼铁于桐梓綦江之间,渐渐富裕起来。于是,在嘉庆五年(1800)尽自己所有,拿出“金两千”在渝州及汉口吴城创立了“与人社”。
“与人社”,是一个与人为善的慈善机构,主要职责能就援助贫苦、掩葬枯骨、主行善事。行善事五年后,资本不够支出,欠债颇多。陈文楷因此而更加发愤经商,前往云南、贵州,苦心经营得到较大的发展后。此时,陈文楷并没有对以前的债务不管,而是边挣钱边还债,不出几年,便偿还清了原来所有的欠债,还有“赢余”。
又有了钱后,陈文楷更加接济帮助他人。夏天,他施舍汤药。冬天,他施舍棉衣。遇急难困苦者给予援助。每逢年关,他还对对孤寡的人、穷得揭不开锅的人,施以白银。于是,长此以往,知道、不知道陈文楷的人,都称陈文楷为“善人”。
嘉庆二十五年(1820),江西发生旱灾,米价因此飞涨,抚州、建昌的民情愤怒。陈文楷运米万余石,自四川至吴城。听到新城(黎川)、泸溪(资溪)米价尤其昂贵,于是改道旴江,米一到黎川、资溪便减价销售,没有多久。这两个县的米价稳定。这就一场生意,陈文楷折本六千金。陈文楷并没有因此而后悔,事后也没有张扬出去。从此以后,人们习以为常,每到有困难的时候,大家都盼望陈家米船的到来,有人因此为之作平粜颂歌。
道光元年(1821),客居成都多年的陈文楷回到家乡——江西金溪。为了拯救女婴,先后捐献白银一万二千两,在省城南昌建设“少怀堂”。同时,花银经费六千在金溪设有“育婴堂”,收养婴儿,救活的婴儿不可胜数。
去省城南昌的东南方向,道途泥泞,遇雨难行。陈文楷捐资购白石修理,二十里道路变为坦途。金溪县城西北边,常遭旱灾,陈文楷创造“接泉洒润法”,用机斛水,力省功倍,绘之为图,送与农民仿制抗旱。陈文楷敦伦尽份,同父新的兄弟共九个,早年亡三个,只剩下六个。对这六个兄弟,陈文楷都分给财产让他们安身立业。对待贫困的邻居和亲戚也经常可以接济。
俗话说:“好人有好报。”还是在云南做生意的时候,陈文楷经过腾越州的石崖,马受到惊骇,陈文楷因此掉下石崖。所幸陈文楷抓住树枝而没有死,却石崖下面便是“千仞深涧”。还有一次,陈文楷从渝州逆流而上,风急怒吼,波浪滚滚,船翻了,陈文楷掉入江里,快速下流时候,觉得有人将他捧起来,随着波浪上上下下走了十几里,终被他人救起。有人对陈文楷说:“你大难不死,是有‘天道’相助啊!”陈文楷则说:“对别人好的人,必然别人也会对自己好;忍于伤害万物的人,必须也会伤害自己的身体。天理就是这样,不要去说施舍,就要回报啊!”
道光三年,巡抚奖给陈文楷“泽普生全,功存保赤”匾额。道光九年,巡抚胪君将陈文楷的义举报给皇帝,皇帝以“乐善好施”竖建牌坊旌表其门。陈文楷捐银买到“州同”的官衔。道光九年,陈文楷病故,享年七十一岁。